當鋰電池可以變柔軟,將它制成表帶,讓智能手表可以用陽光充電,是不是很方便?當鋼材自身可以顯示腐蝕程度,可以自己修復劃痕,將這樣的材料用于輪船和強梁,是不是更安全?有了石墨烯,這一切都不是想象。第三屆上海市大學生先進材料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意大賽日前在上海理工大學舉行,今年特設的石墨烯材料比賽專場上,來自滬上高校的大學生團隊將石墨烯這種多功能材料應用于新能源、智能材料等領域,其中一些團隊的研究已進行至中試階段,有望將產學研進行到底。

石墨烯具有高導電性和良好的柔韌性,來自復旦大學的3D打印柔性電池團隊就利用這一特征設置制備出一款柔性電池,如果將這樣的太陽能電池用于智能可穿戴設備,使用者就可以隨身佩戴用日光充電,一塊手表將可以使用6-7小時。該團隊的這項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,3名團隊成員正準備以此創(chuàng)業(yè)。
上理工的一支團隊則將氧化石墨烯添加到水性涂料中,大大提高復合涂料的耐蝕性。不僅如此,他們還利用石墨烯液晶外殼自修復膠囊和石墨烯裝載顯色分子實現(xiàn)了符合涂層的智能化。涂上涂層的金屬材料一旦腐蝕即刻顯色;而一旦出現(xiàn)裂紋,涂層中的微膠囊破裂釋放油性修復劑,就能起到自發(fā)修復劃痕的作用。
上理工還有一組學生合成的石墨烯復合納米藥物載體,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光熱轉化效應,包覆在金屬有機骨架材料中,這種新的納米顆粒可以將藥物靶向進入癌細胞,同時將藥物控釋與光熱協(xié)同作用,將有望提高癌癥治療幾率。
此外,東華大學團隊將石墨烯與織物結合,研發(fā)具有抗輻射、抗靜電、抗菌、阻燃、防水等作用,這種新紡織品可以廣泛用于服裝、國防、消防等領域。據悉,石墨烯專場吸引了來自復旦、上海交通大學、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的27個項目,他們聚焦的新能源、高導熱膜、智能材料等方向也均是目前業(yè)界的研發(fā)熱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