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FC-11 (三氯一氟甲烷)在20世纪20年代末工业化。由于CFC-ll具有不燃、沸点适宜、易于气化、气相热导率低、毒性低、与聚氨酯原料相容性好、无腐蚀性、价格低、发泡工艺简单等特点,是聚氨酯泡沫塑料生产中非常理想的发泡剂。自20世纪60年代起,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,CFC-11广泛用作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发泡剂。
但在20世纪70年代,科学家发现散发在大气中的CFC-11可缓慢破坏臭氧层,引起了全球环保学家的重视。我们知道,大气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层,它挡住大部分由太阳射来的紫外线。研究表明:氯氟烃(CFC)类化合物具有较高臭氧消耗潜值(简称ODP),化学稳定性高,在大气层中停留时间长达40~150年。当CFC被释放并上升到大气中,通过对流层达到同温层时,受到强烈的太阳高能紫外线的照射而发生分解, CFC就会分解出CI.自由基,氯原子自由基与臭氧分子反应,消耗臭氧分子;同时Cl. 再生,这些自由基很快地与臭氧进行连锁反应,结果一个氯原子消耗成千上万的臭氧分子,使臭氧层破坏。科学家已发现大气层中有CFC存在,部分地区如南极的上空出现由于臭氧被消耗而产生的“臭氧空洞”。臭氧层破坏会使地球受强烈紫外光照射,并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利影响。CFC等卤代烃中的氯原子是引起大气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。
另外,卤代烃还对大气环境产生温室效应,缓慢地使地球变暖,具有较高GWP (地球温暖潜值,或称地球温室效应值)。为了保护地球环境,必须禁止使用CFC。为此,1987年起,有关发达国家参与签订了涉及臭氧消耗物质(ODS)控制计划的“蒙特利尔议定书”,并且经常修订,对CFC等高ODP值的化学物质的使用进行限制,并开始寻找相应的替代物。
不同的CFC替代品,其主要特性如工艺性(沸点等)、绝热性能(气体热导率)、是否易燃、来源和价格、毒性、环保性能等,各有其优势和不利之处。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发现有一种发泡剂替代物的综合性能及经济性可与CFC-11媲美。即使如此,聚氨酯泡沫塑料工业取代CFC的行动已走在蒙特利尔协议规定的时间之前,欧美日等发达国家1996年初之前已成功地禁止使用CFC, 2003年开始淘汰过渡性的氢氯氟烃类发泡剂HCFC-141b。发展中国家的CFC取代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,我国CFC禁用截止时间也计划由原定的2020年提前到2010年之前。
在我国,CFC-11虽然还没有完全禁止使用,但产量和应用已严格受限,几年后将禁止使用。作为CFC-11的替代物的主要发泡剂类型有HCFC (氢氯氟烃)、HFC (氢氟烃)、HC (烷烃)、液态C02及水等